不论是参赛骑手,还是现场观众,抑或是外籍工作人员,上周举行的以纯金伯乐国际马术大奖赛暨天星调良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给他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EI官员、中国马协官员、赛事顾问、Equipe记分系统技术官员、国际马术赛事解说员,以及首次来中国参加比赛的中国台湾骑手…他们会对这次的大奖赛有什么样的评价?大奖赛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又在哪里?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中国马协竞赛及外事主管 范珩:
这次赛事最大的不同在于两方面:赛事以外的服务,包括安保、观众服务,举办的活动都更加高效多元;赛事本身来说,竞赛级别设置得更为合理,主办方跟骑手也有了更多的沟通。路线设计和竞赛规程的安排与设定都是经过成熟考虑之后才出台的,这样更适合骑手参加比赛,进行升级,也能增强他们的参赛热情。我们努力这么多年,举办那么多国际比赛,邀请那么多国际马联的官员来到中国,是有成效的。
国际马联3级赛事裁判长Johnny Mak:
这次比赛很多级别难度较大,有些骑手可能还没有习惯。经过这次大奖赛的锻炼,骑手们会进步更快。对我来说,作为一个裁判,每一场比赛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所以每一场比赛都是难忘的。
国际马联3级赛事监事长 Alice Mak:
这是我第四次来天星调良马术做赛事监事长,这次与前三次的不同之处,是办赛团队、骑手竞技水平进步很大。我最大的感触是大家都很用心,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提出来,他们(骑手)马上就会去进行改善。我觉得很高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4月15日高级别比赛结束后,有一位获奖骑手觉得我很公正,向我献花,我感觉很温暖。
赛事顾问 葛祖南:
整个办赛团队已经成熟了很多,对运动员队伍的服务、对赞助商和合作伙伴的配合以及对观众的服务都提升了。这三者都是马术运动发展很关键的条件。所有人都享受其中,才能推广马术。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主办方把这几点做的很好。
这些年,中国骑手的素质和技术已经大大提升。随着国内马术赛事与国际的接轨,国内高级别骑手的竞技水平已经非常接近欧洲骑手。青少年骑手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项运动。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在骑马,整家人都会支持这项运动。
国际马联兽医 姚丛斌:
参赛的人马次增加了许多,进入FEI星级的马匹明显增多,有可能是国内数量最多的一次,我们对141匹马进行了验马,以前按照国家标准,大概有二三十匹,这次是按照国际标准,能够达到140多匹,说明这个运动项目正在成长。
国际赛事解说员 Adam Cromarty(英国):
第一次来到天星调良马术做赛事解说是2015年10月份,这次是第三次,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赛事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其水平更是逐渐与国际化接轨。骑手们的技术也越来越精湛。国际上很多比赛只允许高级别运动员参加,但这次赛事设置了0.50M级别,吸引了许多青少年骑手参加,这对中国马术甚至亚洲马术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意义。
国际马联4级路线设计师 Olaf Petersen:
这次1.50M级别大奖赛的路线设计,无论是障碍高度还是迂回路线,抑或是障碍之间的距离都是我在中国以往设计的路线中最难的。最考验骑手骑乘水平的是他们对马匹的掌控。想要在今天的路线中取胜,光是跳得高,会看距离并不够,骑手们还要能够很好的处理回转和选择行进路线。
Equipe记分系统技术官员
Johannes Hyrsky:
这是我第三次作为Equipe记分系统技术官员来到天星调良马术,相较前两次来讲,这次记分系统的运行更为顺畅,突发状况几乎没有,办赛团队工作人员对Equipe记分系统的使用也更为娴熟。整场赛事对时间的把控相当严谨,这点让我印象深刻。
国际马术赛事中文主持人 麦嘉欣:
不仅赛事更加成熟,骑手、马匹和观众也成熟许多。对骑手和马匹来说,他们需要大型赛事的氛围,来吸收经验。我第一次和观众有这么近距离的互动,我觉得挺好玩的。有些观众对马术还不是特别了解,通过我的讲解以后,大家就会记住这些马术知识,更加了解马术这项运动。
中国台湾骑手 陈逸聪:
这五到十年之间,大陆的比赛水平不断提升,场地设施已经可以媲美欧洲。障碍路线也已经具备国际赛事的规格,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我希望还可以参加今年10月份在将这里举办的国际马联3星级赛事。
说起来,这次大奖赛留给每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大概就是办赛团队的进步了。当然,进步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马术运动的进步、骑手竞技水平的进步、观众与赛事的互动……各个环节衔接得更流畅、更顺遂,办赛团队的每个人都为赛事的成功举行做出了努力!
文/李典、凯齐
图/依米影像、陆国文、佳佳林